|
我的名字叫“雷锋”第五章(长篇连载)时间:2023-10-19
第五章 生产中队 1977年出生的李珈琦,整整大了张光付十岁,也先于张光付整整十年入伍。他在抚顺支队一大队工作近四年后,考入了沈阳武警指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抚顺支队监狱中队担任排长,后又到机关后勤处任给养助理工作。张光付2005年底入伍的时候,李珈琦正式调入一大队三中队任中队长。
三中队是抚顺支队的生产单位,在建制上是后勤单位,归支队后勤处管,负责供给全支队近一半的伙食和副食。李珈琦刚调到那里的时候,看到那里管理松散,兵员素质差,一些年轻士兵的身材都走了样,有些忧心忡忡。那里的一些官兵就给他反映说:"大家种地很辛苦,自然练兵就很少了。" 李珈琦和曹世胜搭班子的时候,他们一起给上级要求派干部。不久,上级就给他们送来了两个沈阳的干部张宝信和国田,到三中队担任排长和副中队长。后来,曹世胜调离三中队,关健提拔到三中队任指导员,李珈琦还任中队长,他们就又凑在一起合计,请求上级选派一些骨干过来。
他们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三中队严重缺少骨干,要转业的副连长、排长,想转业都走不了。他们闹情绪,对中队的整体影响很大。
上级接到报告后,很快给李珈琦打来了电话,问他:"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吧。"
李珈琦给支队领导列举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从农村来的兵,要会种地,能手把手做示范教别人;第二,要懂管理,不仅自己能干,还要会鼓动、带领大伙儿一起干。
2008年春节后,三个大队按照李珈琦的要人条件,陆续在各中队开始了筛选工作。
没过多久,各大队就按照组织程序,把包括张光付在内的六个人,集中上报到了支队后勤处。
后勤处处长张华力一接到名单,马上把李珈琦喊了过来,让他在这些名单中挑选符合他们条件的人:"这些名单,是从各个中队优秀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你仔细过过目。"
李珈琦眼睛扫了一遍六个人的履历,眼光停在了一大队一中队上报过来的副班长张光付的名字上面。一中队集中了全抚顺支队的训练尖子,是一个机动中队,能够进入这个单位的人,军事素质是全支队最顶尖的。他想在张光付的名字后面画上一个钩。但他非常慎重,动笔前,他给张华力确认了一下:"我要一中队这个,你们心疼不?"
"心疼。但我们也得支持你的工作。"
"这个张光付,会不会是一中队较为优秀的士兵?"李珈琦还是不放心。
"他们不可能把特别优秀的给你,只能给你稍微差一点儿的。"看到李珈琦依旧心存疑虑,张华力解释说,"不过,即使是他们中队最差的士兵,来到你们中队,也绝对会排在最前边......"
"这已经很好了。"李珈琦说,"一中队我了解。这个比我想象的要好。我是怕他们反悔。"
"你就放心选他吧。"张华力肯定地回答,"这个小伙子来自农村,会种地,军事素质也高,很适合你。"
"那我就选上了?"
"行。等他来了之后,你们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支队领导对生产中队很重视,下一步计划达到半改,就是自产自吃。这就要求生产中队种的菜,夏天的时候,务必能够满足部队需要的一半儿。这招兵买马的工作,你还得加强啊。"
于是,李珈琦就在张光付和另外一名来自机关的士兵的名字后面,都画上了一个钩。 3月份的一天,张光付正在训练场上操课训练,班长突然通知他到中队部去。
张光付忐忑不安地跑步进入了中队部。大队长柳力正在那里等着他,见他进来,柳力给他下了命令:"大队领导开会,决定把你调到三中队去。你把东西收拾一下,找大队的车,让大队司机送你过去。"
张光付前不久刚刚转为士官,正准备在一中队大干一场。他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一听这话就愣住了:"大队长,我过去干啥?我在这边干得挺好的......"
"在哪儿干不都一样么。"柳力打断他的话,"到那里以后,不要有别的想法。只要好好干,在这儿能干好,到那儿也不会干得差。"
光付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军令如山,何况给他一百张嘴,他说不过,也不敢说过大队长。他新兵下中队后,在一中队已经干了两年多,转为士官以后,只要按部就班干下去,他的发展就会很好。然而现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辛苦付出和得到的一切,一下子归了零。
而且,他必须重新开始的那个地方,也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当兵前,他就不怎么种地。谁知道当兵两年多,他一个专门过来当兵的,不练兵,却跑去喂猪和种地去了......这让他如何面对父母和老乡!
他沮丧着走出中队部。他不敢抬头看身边战友的脸,他不敢面对他们询问的目光。
朱勤永让光付去找指导员郝俊利试试。
那天,郝俊利看到张光付唯唯诺诺地过来找他,半天说不出一句利索话来,就主动问他:"你为什么不想离开一中队?"
"一中队是先进中队......"
"正因为是先进中队,大家都非常优秀,你就更应该离开这里,到别的平台去发展。在一中队,如果不是班长,你根本就没有平台凸显自己,你要等,要排,这样是没有前途的。"
光付一点也想不到郝指导员会这么给他说话,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好。 郝俊利就进一步开导他:"你个人工作特点非常突出,就是工作任劳任怨,对自己要求标准高,心特别细,一个人干工作干得很好。但是让你带兵,就需 要好好锻炼锻炼了。你到三中队当骨干,就必须带领全班完成中队下达的任务,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你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在一中队铺草坪、栽花、摆型、设计图案明显比别人强得多,这些都是你的强项。所以,根据你个人的发展,三中队更适合你,能把你的优势体现出来,有利于你树立自己的威信。"
郝俊利一席话说得张光付哑口无言。郝俊利怕他仍然心存幻想,就拍拍他的肩膀劝慰他说:"这对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是支队领导对你的有意培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就回去准备去吧。"
张光付心里承认郝俊利指导员说的都是实话,但他仍不死心。此时,他所在的一中队正面临着支队历史上唯一一次中队主官全部换掉的糟糕时机: 原队长武抗振调到六中队当队长了,指导员也借调到机关了,而新来的两个主官,对张光付的事情都不怎么知情。他们打电话问大队,大队以不容商议的口吻说:"让张光付服从大队领导的安排,赶快过去三中队报到。" 光付就这样来到了三中队,找到李珈琦报到来了。
李珈琦第一眼看到张光付,就觉得和他心里的判断一模一样。张光付的外表透漏出的憨厚和精气神,正是李珈琦喜欢的。他知道张光付心中不情愿,刚好光付性格内向,他不主动说,李珈琦也不去问。这样一来二去,没几天, 张光付自己就先憋不住了。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张光付回避了嫌丢人的想法。他说了一个不很贴切的理由:"队长,我不想在这儿干。虽说我是农村出来的,可我也不适合干这个。这里的环境,我适应不了。"
"适应不了没有关系,慢慢适应吧。"李珈琦回答他。
他很失望。跑去找指导员,指导员也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张光付觉得,这两个主官,肯定是私下里通了气的。
张光付对这里的主官不抱希望了。他给一中队原队长武抗振打了个电话。
武队长说:"我现在到了六中队,一中队的事情也管不了了。我给一中队现在的队长王新打电话说一声吧,看能不能让你回去。"
光付耐着性子等了好几天,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那一天,支队领导要来三中队参观,三中队人少,迎检任务重,李珈琦就打电话向一中队求援。一中队现任队长王新和郝召然带着部分战士来帮助三中队干活。张光付看到王新队长过来,也顾不上和他不熟悉,抓住机会就跑了过去:"我不想在这儿干,我想回一中队去。"
王队长有些为难地说:"大队吧,让你走的时候,我一点儿不了解情况,当时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他看光付态度坚决,就用一只手搭在嘴边,小声对他说道,"你走以后我才听说,你的军事素质特别好。这样吧,我给以前的队长打电话问问这个事,看看啥情况,和他们沟通一下,尽量让你回去。"
那天干活儿的人很多,到处欢声笑语,很少有人注意到张光付去找了王 新。只有李珈琦始终关注着张光付的一举一动。远远地望着光付说话时的表情,李珈琦能猜出他给一中队队长说了些什么。那个中队长小声给张光付说话的姿势,引起了李珈琦的警惕。
一个整天的喧嚣过后,大家都彻底放了松。很多战友累得倒在床上,睡又睡不着,歪着斜着怎么躺着的都有。光付因为有了王新中队长上午给他的承诺,心情格外兴奋,也不觉得累。他打开背包,在里面一阵摸索,翻出父亲买给他的小唢呐,呜哩哇啦地吹了起来。
"别吹你那破玩意儿了。"他的老乡刘洛走过来,一把把唢呐扯了下来,扔到了一旁的床上,"跟我到小凉亭坐坐。"
小凉亭是三中队修给战士们休闲用的。这个坐落在几亩地大的鱼塘上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被战友们骄傲地誉为"三中队最适合谈恋爱的地方"。但自从凉亭修建至今,很不幸,几年时间过去了,除了领导过来考察,偶尔会有几个喜欢钓鱼的,趁着闲暇时间坐这里过过钓鱼的瘾以外,战士们连乘凉都很少往那里去,更没有一位女性为了浪漫涉足过。但这一点没有减少它的浪漫气息。当张光付跟着刘洛来到凉亭附近,看到队长李珈琦和战友江楠、马亮,在小桌子旁围成半圆状,向他们亲热地打招呼的时候,光付心里立刻有了种甜蜜蜜的感觉。
李珈琦是南方人,性格本就温顺,白净的,圆圆的脸上架起的那副近视镜,更使他显得平易近人。
看到光付过来,他站起身来,用略带四川口音的"东北话"软声细语地招呼他俩:"光付来了?坐,坐,尝尝食堂做的这几个比较特别的菜。"
看到队长起身站立,江楠和马亮也跟着起立。光付心头一热,一丝被特意尊重的自豪感在他的心头一划而过。
他被刘洛拉扯着坐了下来。
在座的几个人,除了李珈琦,全部都是张光付的老乡。光付来到三中队的这两周时间里,他的心头一直被阴云笼罩着,自卑,失望,理想破灭,前景渺茫......他一直没有机会透透心里憋闷的气。今天是个吉利的日子,围坐在老乡们的身旁,融洽的气氛和捧为上宾般尊重的礼遇,使他暂时忘记了自卑,忘记了自责,忘记了老乡们给他父母亲走漏风声的风险,他开心地把胳臂搂在战友的肩膀上,说着,笑着,不时笑得前仰后合。
李珈琦一直坐在一旁观察着他们几个人,尤其是张光付的脸部表情。两个星期以来,他正是从光付这张呆板的脸上,读懂了他的喜怒哀乐,读懂了他壮志未酬的理想、抱负和信念,也读懂了他的执着、无奈与无助。他很喜爱这个战士,他想逆着他思想的方向,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