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军98载忆峥嵘:一份致敬,温暖英雄的“夕阳红”时间:2025-07-31 中国雷锋报阜阳讯(程进)7月30日下午,在纪念抗战胜利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来临之际,一场带着温度的慰问,在颍西街道的寻常巷陌里悄然上演。《中国雷锋报》社阜阳雷锋工作站联合阜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民电器安徽分公司及亳州分公司,与颍州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道,带着米面油、瓜果、香蕉、洗衣液等生活物资,更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敬意,敲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老战士刘敬西的家门。 门开的瞬间,刘老挺直的腰杆先映入眼帘——即便已是暮年,那身曾穿过硝烟的筋骨里,仍透着军人特有的挺拔。他笑着接过爱心志愿者递来的西瓜,指尖触到冰凉的瓜皮时,忽然想起老山前线的夏夜,战友们分食一块硬得硌牙的压缩饼干,也曾笑得这样开怀。可当话题转向1980年代的战场,老人脸上的笑容骤然凝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雾。“全连冲上去的时候,坦克履带碾过的地方,到处是炮弹坑……”他声音发紧,喉结滚动着,“最后活下来的,就我们几个。”作为坦克二炮手,他记得炮管发烫的温度,记得战友在电台里最后一声“掩护”,记得硝烟中模糊的血色——那些牺牲的年轻面孔,成了他余生反复回望的坐标,他曾多次踏上屏边烈士陵园,在墓碑前轻轻擦拭战友的名字,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冲锋号。 “我们连立了集体一等功。”老人忽然提高了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那枚锁在抽屉深处的奖状,虽已泛黄,却藏着一个连队的荣光。而当说起如今的日子,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你看这小区,干干净净;出门买东西,方便得很;儿女孝顺,我每天还能去公园锻炼锻炼身体。”他摩挲着阜阳雷锋工作站范奕君站长代表爱心志愿者送上的建军98周年纪念奖牌,金属的光泽映着他的白发,“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当年的血,没白流。” 屋里的空调传送着轻柔的凉风,吹散了午后的闷热,也吹散了老人片刻的沉重。爱心志愿者们帮着把米面油搬进厨房,香蕉的甜香混着洗衣液的清冽,在空气中酿成生活的味道。老人看着这一切,连连说着“谢谢”,眼里的欣慰藏不住——他知道,这份关怀,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惦念,更是对所有为国牺牲的战友的告慰。 正在上中学的爱心志愿者滑芯瑜跟随妈妈一起参加这次慰问活动,她说:“我们这代人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从课本里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今天亲眼看见国家繁荣的模样,再到听老英雄讲他们用热血铺就的来路,心里满是自豪,能跟着雷锋工作站做这样的事,才真正懂了‘爱心’不是一句空话,是把对英雄的敬意捧在手里、送到跟前。”说到这里,她语气里多了几分恳切,“真希望更多同龄人能来听听这些故事,看看这些老英雄——他们的经历会告诉我们,‘使命’不是口号,‘担当’要靠行动。祖国的明天,终究要我们接过来、扛起来。” 阜阳雷锋工作站对抗战老兵的慰问,从来不止是一次物资的传递。当他们将米面油搬进厨房,将纪念奖牌捧到老人面前,实则是在为“英雄”二字注入鲜活的温度:让长眠的烈士知道,他们守护的山河依旧滚烫;让健在的老兵明白,他们拼来的岁月始终有人珍惜;更让像滑芯瑜这样的年轻人懂得,“雷锋精神”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对英雄的敬意,变成日复一日的惦念与行动。 刘老将那枚“建军98周年的纪念奖牌”擦了又擦,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窗外,爱心志愿者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却在社区的石板路上留下一串温暖的印记。这印记里,有雷锋工作站多年来坚持走访慰问的执着,有爱心企业与社会力量的默默接力,更有跨越代际的约定——老英雄们用青春守护的家国,终将在年轻一代的奋斗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而这份“关爱”,会像阜阳夏日的蝉鸣一样,年复一年,在时光里回响,提醒着每一个人:英雄不朽,精神永续,而我们,永远在路上。 编辑:蒋国辉 责编:刘兴伦 值班:任安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