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 >> 胸前有雷锋 心中有家国——223界碑旁的公益摄影师、退役军人张剑的炽热初心与深情传承
详细内容

胸前有雷锋 心中有家国——223界碑旁的公益摄影师、退役军人张剑的炽热初心与深情传承

时间:2025-10-27        阅读

webwxgetmsgimg(2).jpg

在祖国雄鸡版图高昂的头部,黑龙江水如同一条墨绿色的缎带,将中俄两国悄然分开。江水之畔,伊春市嘉荫县的223号界碑,在2025年的国庆阳光下,肃然而立。这座灰白色的石碑,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国家尊严与情感的象征。整个假期,它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人们在此驻足、凝视、留影。而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位胸前始终佩戴着一枚金色雷锋像章的中年男子,成为了界碑旁另一道动人的风景。他手持相机,时而登上梯子,时而耐心引导,不断为游客寻找最佳角度,定格与界碑同框的珍贵瞬间。他,就是退役军人、公益活动志愿者张剑。这个国庆,他因自发在此免费为游客拍照而“火”出了圈,但了解他的人都深知,这偶然的“走红”,是他多年默默奉献与赤诚坚守的必然回响。

界碑前的温暖定格:音乐、快门与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清晨五点半,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江风还带着刺骨的凉意。张剑已经带着他的“全副家当”——专业相机、一把略显磨损的铝合金梯子、稳固的三脚架、一个便携小音箱和几张供游客休息的小马扎,出现在了223界碑前。

他的服务,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界碑五星级免费摄影”。他不仅拍照,更精心营造一种仪式感。“各位朋友,我们站在这里,背后是中俄界江黑龙江,身旁是祖国的界碑,脚下这片沃土,是边陲小城嘉荫,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留下最自豪的瞬间,好不好?”他对着话筒说道,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染力。随即,界碑旁的游客唱响歌曲,音箱里也传出激昂的旋律,瞬间点燃现场的氛围。游客在他的引导下,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笑容更加灿烂,腰杆也挺得更直。

“这位大哥,请您再向阿姨靠近一点,对,笑容再自然些!好嘞!”

“小朋友,看叔叔这里,对啦!你真棒!”

他像一位导演,又像一位家人,忙碌地穿梭在人群中。为了找到一个能同时容纳界碑全貌和游客笑脸的完美角度,他无数次地爬上爬下那把红色的梯子。当有游客过意不去,执意要扫码付款时,他总是连连摆手,温和却坚定地拒绝:“我是自发到这里为大家服务的,义务为大家拍照片,我不收任何费用。我就是想真心实意地为大家儿做点事儿。帮助大家,我内心很愉悦!”

据统计,在这个国庆假期里,张剑为超过2000名游客拍摄了9000余张照片。每拍完一组,他都会立即通过手机快传,将高清原图发送给对方。他的镜头里,有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温情,有年轻情侣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雀跃。那一张张照片,承载的不仅是一次旅行的纪念,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沉浸式体验。深秋的黑龙江畔,因这份看似简单却无比真诚的守护,而暖意融融。

镜头后的公益长跑:用光影记录岁月,用热忱讴歌时代

界碑前的免费摄影,只是张剑公益长卷中一个鲜艳的剪影。在日常生活中,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那些平凡而动人的瞬间。

在县里小学的运动会上,他是那个趴在地上、不顾尘土只为抓拍孩子冲刺瞬间的“张叔叔”;在幼儿园文艺汇演的后台,他耐心地蹲下身子,为紧张的小演员整理衣冠,捕捉他们最神采飞扬的一刻;在一年一度的“开江节”上,他的镜头追随着渔猎文化的传承,记录下渔网出水、鱼跃人欢的盛况;在校园科技节里,他又化身好奇的“学生”,专注地拍摄孩子们充满奇思妙想的发明创造。

他的摄影对象,永远是那些最普通的劳动者。清晨的早市,他拍下摊主们冒着热气招呼客人的烟火气;寒冷的街头,他记录下环卫工人挥舞扫帚的坚韧身影;夏日的瓜摊前,他定格瓜农切开西瓜时那满足的笑脸;豆腐坊里氤氲的蒸汽,肉摊前手起刀落的精准,饭店后厨挥汗如雨的厨师,夜市烧烤摊上忙碌的伙计……都是他镜头下的主角。他说:“我要用我的相机,记录下这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记录下我们这繁荣盛世里的每一个普通人。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薪火相传的善行:从助学助困到携女行善的家风传承

张剑的公益之路,始于2009年。那时,他了解到县里有几名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便开始了默默的助学之路,送去助学金、学习用具以及衣物,更送去鼓励与希望。助残助困的活动中,他也总是那个抢着干重活累活的人。

然而,他最令人动容的,是将公益融入了家风,让善行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寒冬里的守护:

数九寒天,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呵气成冰。张剑带着年幼的女儿,提着保温桶,将一碗碗亲手熬制、滚烫的姜汤,送到环卫工人和露天商贩手中。“叔叔,您辛苦了,喝碗姜汤暖暖身子吧!”女儿稚嫩的声音,是这个严冬里最温暖的问候。他还带着孩子清理江岸的烟花爆竹残屑,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他们偶遇一只出来觅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貂。为防止它受到伤害,父女俩一路小心翼翼地尾随护送,直到看着它敏捷地钻入冰层下的安全地带。那一刻,张剑不仅是公益志愿者,更是女儿眼中保护生命的“奔跑者”和英雄。

夏日中的耕耘

随着夏季自驾游热潮的到来,黑龙江畔的露营地垃圾增多。张剑带着孩子,定期前来义务劳动,弯腰捡拾每一个塑料瓶、食品袋,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方水土的洁净。当西藏、甘肃等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领着孩子走进邮局,将一笔笔凝聚着爱心的捐款汇往灾区,在孩子心中埋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种子。

张剑的家,陈设极其朴素,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但书架却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耳濡目染下,他的两个女儿也成了“小书虫”。客厅墙上,那幅用A4纸打印的28个字格外醒目:“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这不仅是张剑的信仰座右铭,更是他传递给孩子的核心价值。如今,两个品学兼优的女儿,每日穿着的校服上,也和他一样,佩戴着一枚熠熠生辉的雷锋像章。这枚小小的像章,成了这个家庭无声却最有力的家风传承。

旗帜下的信仰传承:甘当红色血脉赓续的沟通者

张剑的奉献,早已超越了个人善举的范畴。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精神的力量可以燎原。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新时代榜样的人格魅力。

为此,他多方奔走,积极沟通协调,经过数次真诚的邀请,终于在2025年3月,促成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种子传播人”谭卫兵走进嘉荫县,与师生、干部们畅谈雷锋精神。他的坚持没有停止,同年,他又成功邀请到“当代雷锋”郭明义亲临嘉荫,作了一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专题报告。

2025年9月23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嘉荫县公益史册的日子。在“传承雷锋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活动中,“郭明义爱心团队——嘉荫县分队”正式宣告成立。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剑从郭明义手中,庄重地接过了那面象征着奉献与爱的旗帜。这一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志愿者,他成为了一个火种的传递者,一个红色血脉赓续路上不可或缺的沟通者和默默推动者。

结语:像章下的力量与未来

如今,我们再回望张剑在界碑前忙碌的身影,便读懂了他所有行动的源头。他并非一时兴起的“网红”,而是一直在踏着雷锋、郭明义的足迹,坚定前行的追光者。他胸前那枚小小的雷锋像章,不仅仅是一个饰物,那是他内心的信仰坐标、行动的指南针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其谦虚、实在、诚恳待人的品质所感染。这是一种信仰,指引着他在公益路上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力量,支撑着他克服困难默默奉献;这更是一种深情的传承,在他和孩子们的接力中,让雷锋精神在龙江大地上、在庄严的界碑之旁,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张剑,这位界碑旁的公益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美好,用行动温暖人心,用信仰点亮未来。他让我们相信,英雄从未远去,先锋就在身边(文/ 薛强、张春辉 来源:黑龙江省嘉荫县人武部)


编辑:蒋国辉

责编:曹道伟

审校李全胜

值班:任安广


webwxgetmsgimg(27).jpg


seo seo